而在东北沦陷时期,哈尔滨更是成为了文学抗争的前沿阵地。左翼文学、抗联文学、俄侨文学在这里蓬勃发展。左翼社团牵牛坊自1932年成立后,萧红、萧军、罗烽、白朗、舒群等大批青年文人纷纷在此聚会。萧红发表了诗歌《春曲》,用细腻的笔触抒发情感;金剑啸以笔名“巴来”创作的东北抗战叙事长诗《兴安岭的风雪》,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,照亮了黑暗的岁月。牵牛坊不仅是创作交流的场所米乐M6(MiLe)亚洲官方网站- 赔率最高在线投注平台,更是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,满洲省委秘书长冯仲云曾在此吟诗作赋。与此同米乐M6(MiLe)亚洲官方网站- 赔率最高在线投注平台(访问: hash.cyou 领取999USDT)时,由孔罗荪、陈纪滢等创办的蓓蕾社,大力提倡新文学写作,培养了众多具有强烈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的青年作家,形成了后来被称为“东北作家群”的重要力量,他们创作的抗日题材文学作品,成为时代强音。
上世纪80年代,被誉为中国诗歌的“黄金时代”。凭借《六月,我们看海去》荣获《绿风》诗刊“奔马奖”的校园诗人潘洗尘,掀起哈尔滨风起云涌的大学生诗歌浪潮。1985年8月,潘洗尘出版诗集《历程》,著名评论家谢冕作序。潘洗尘与校园诗人杨川庆合写的《开放在校园里的诗花——漫谈我国近年来的大学生诗歌创作》刊发于1984年第3期《当代文艺思潮》,在校园引发热议。这一时期,哈尔滨诗社如火如荼、异彩纷呈。黑龙江大学的冰帆诗社在中国高校诗坛上颇有影响,其主要成员杨川庆、陆少平等大学生诗人风靡一时。哈尔滨师范大学的“北斗诗社”、哈尔滨工业大学的“云帆诗社”,还有“北极光诗社”“马蹄莲诗社”“岛畔诗社”等,在哈尔滨诗坛掀起波浪。双城的“关东诗社”、阿城的“季风”、依兰的“新北诗社”,无不散发出黑土诗歌浓郁的地域特色。哈飞公司的“北鹰诗人”、东安公司的“银燕诗人”、东轻公司的“野鸽子诗社”、哈尔滨轴承厂的“蓓蕾文学社”、哈尔滨工程机械厂的“白桦林诗社”等,生动地展现了哈尔滨产业工人内心深处涌动的诗情,为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承接各类诗歌活动,建立制度化的诗歌活动体系。上世纪90年代,《诗林》成功举办了多次冰雪诗会,让冰雪诗歌在全国范围内声名大噪,成为响当当的品牌。2005年《人民文学》组织中国作家采风团队来到哈尔滨,举办《人民文学》“太阳岛·红博杯”文学作品征文,以增刊的形式出版“哈尔滨专号”。桑克、张曙光、冯晏等10多位哈尔滨作家、诗人的文学作品发表在《人民文学》“哈尔滨专号”上。2007年第3期《人民文学》“诗歌特大号”刊发哈尔滨诗人桑克、张曙光、文乾义、冯晏、王雪莹5位诗人的诗歌力作。2024年1月,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期间,哈尔滨市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盛宴——“太阳岛冰雪诗会”。著名诗人舒婷、陈仲义、王山、梁平、娜夜、李琦来到哈尔滨,走进文化建筑和地标建筑,感受冰城诗意生活的魅力,营造浓厚的冰雪文化氛围。2025年1月,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来临之际,第二届“太阳岛冰雪诗会”如约而至,王山、胡弦、海男、车延高、杨碧薇、夜鱼(张红)、四四(赵海萍)等诗人以诗歌的方式赞颂冰雪之美,续写诗与“尔滨”的双向奔赴。
在打造“中国诗歌之城”的征程中,哈尔滨市以一系列扎实有力且富有创新的举措,推动诗歌文化蓬勃发展。通过设立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,大力实施文化精品扶持政策,为诗歌创作与诗人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;着力培育一支崇德尚艺、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队伍,组建哈尔滨市优秀文艺“人才库”,助力哈埠诗人加入中国诗歌学会,为其成长和发展搭建更高的平台;连续开展“6+1”系列诗歌活动,举办“多读诗读好诗·全民阅读进社区”“打造诗书育人的冰城诗歌文化——诗歌走进哈尔滨学院”“萧红塑像前的诗会”“迎亚冬·赞冰雪——阳台诗会”“从殿堂走到田野——哈尔滨新区玉林村围炉诗会”“人生海海·因诗而遇”大型诗歌之夜等活动,将诗歌艺术与城市文化相融合,进一步提升哈尔滨诗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;加大对哈埠诗歌作品的整理和研究力度,立项出书,系统梳理哈尔滨的诗歌发展脉络;组织新生代诗人作品座谈会,激发青年诗人的创作热情,推动诗歌创作、普及活动和理论研究的协同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