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南是移民城市。土著居民创造了淮夷文明,他们多在农村聚族而居,近70%的村庄都以姓氏加郢、岗、湾、集、楼、庙等命名,同姓村庄加上大小、前后、东西等以示区别。迁都移民带来了蔡楚文化,公元前493年~公元前447年蔡国都城南迁淮南凤台、公元前241年~公元前223年楚国都城东进淮南寿县,在淮南地区留下了蔡、熊、楚、庄、芈、白、孙、伍、上官、廉等王公贵族的后代。军垦屯田丰富了农耕文化,明朝洪武和永乐年间从山西、山东、河南等地移民屯田,在淮南地区留下了张、郑、郁、卢、戴、魏、平、许、段等姓氏后代。近代移民主要居住在城区,清末民初,萧县段姓、涡阳牛姓、怀远林姓、山东枣庄田姓等人来淮开矿,淮南三镇先后兴起,其后随着煤矿开采规模不断扩大,山东、河南、上海、浙江等地移民成批涌入矿区,无锡、芜湖、蚌埠等地商人纷纷前来经商,经营木材、粮油等物资,先后创办商号、门店千余家。新中国成立后企业招工、省外企业迁淮、高校毕业生分配等,劳动力型移民、智力型移民、经营型移民等齐头并进,尤其是1957年-1960年和1978年-1982年两轮人口迁入高峰都超过20万人,其中1958年从上海、江苏、江西、辽宁等省市及省内的阜阳、蚌埠等地招工13.34万人,1978年-1980年从云贵高原、金沙江畔、东海之滨等地迁入15.99万人,城区人口规模迅速扩大,民族成分不断丰富。淮南非农人口1952年建市时13.9万、1978年51.3万、2003年达到100万,成为安徽第二个“双百”城市。1953年全市只有回、满、苗等少数民族人口1921人、占总人口0.78%,1982年少数民族增加到19个16723人、占总人口1.63%,2023年发展到34个少数民族、8.45万常住人口、占总人口2.79%。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,多元的文化交流,塑造了淮南开放包容的品格。
淮南是工业城市。《六姊妹》小说和电视剧都是从1960年何文氏带着何家长女,乘船由扬州江都抵达淮南田家庵开始,这正是淮南“一五”“二五”时期工业建设全面展开、全国各地支援淮南建设的真实写照。淮南地区手工业历史悠久,南北朝时期创烧寿州窑,首创黄釉瓷,名列唐代七大瓷窑第五,创造了上窑山下“昼则白烟蔽日、夜则火光冲天”、窑河河面“帆樯林立、舟来楫往”的繁荣景象。近代淮南缘煤而兴,1909年淮南矿区开始成规模开采,1930发展电力工业,1931年建设煤矿机械厂,1936年历经两年奋战全长216公里的淮南铁路建成通车,1949年建成陶瓷厂等,建国时已形成工业基地雏形。建市后工业经济全面发展,1949年1月淮南解放,1950年9月设立县级淮南市,1952年6月改为省辖淮南市,坚韧不拔的淮南人民以九龙岗大通田家庵三镇为基础,恢复、发展工业生产,工业企业由1949年的8家迅速发展到1952年的15家。1958到1960年的三年间,安徽肥料厂和淮南毕家岗矿、机床厂、轴承厂、制药厂、天一袜厂等206个工业项目集中建成投产。197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占全省比重达10.84%,居全省第4位,成为华东地区工业重镇。1995年底全市工业企业达到1019户,拥有56家国有大中型企业,形成以煤、电、化为主体,兼有医药、米乐M6(MiLe)亚洲官方网站- 赔率最高在线投注平台(访问: hash.cyou 领取999USDT)机械、电子、陶瓷、建材、冶金、纺织、造纸、食品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。1984年荣膺全国首批较大城市,1989年首创的地方煤矿建设“新集模式”在全国推广。2003年开始的“三大基地”建设,掀起国家级煤电基地建设新篇章。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,淮南人民筚路蓝缕,艰苦创业,正在聚精会神推进转型发展。
淮南是文化大市。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,也是发展的硬道理。从7.4亿年前的生命起源(淮南虫)到八公山300多万年前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猿化石,从4000多年前“舜在此耕耘”到2500多年前孔子游居蔡国讲学三年(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载“孔子迁于蔡三岁”),无不展示着淮南文化起源之早;从2000多年前的豆腐作坊到三国时期百炉炼铁铸剑,从淝水之战到小甸星火,从苏联援建三个工业项目到新能源汽车、锂电池、光伏产品“新三样”兴起,无不展现着淮南文化延续之久;从八公著书立说、董子隐居行义到成语典故之城,从李白、刘禹锡、王安石、苏轼、欧阳修等文学大家留下美好诗篇到四大名旦中的梅兰芳、尚小云米乐M6(MiLe)亚洲官方网站- 赔率最高在线投注平台、程砚秋来淮演出,从1933年淮南李三孤堆楚王墓的发现拉开中国楚文化研究序幕到2024年武王墩名列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,从抬阁、花鼓灯等入选国家级非遗到二十四节气之城授牌淮南,无不展示着淮南文化底蕴之深,这些都赋予了淮南用好文化厚家底、打造发展新引擎、建设文旅产业名城的底气。
今日淮南意气风发。九龙岗、北菜市等取景点被纷至沓来的游客引爆,在2024年武王墩考古惊艳世界之后,《六姊妹》再次将沉寂多年的淮南重新拉回国人的视线,曾经的荣耀被启封、断续的记忆被激活、创业的故事被传扬。面对这一波波流量,淮南找到了感觉、找回了自信。水之北(淮河以北)的煤电化气板块,正在向着一体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迈进,成为华东地区能源、资源保障的中坚力量。山之南(八公山舜耕山以南)的七大新兴产业板块,正在合淮同城发展、闵淮结对合作的引领下拉长非煤产业短板,锻造淮南振兴的新引擎。山水之间的文化旅游板块,正在连线成片开发利用山水林城和遗产遗迹遗存等资源,向着安徽旅游南看黄山北看淮南的目标进发,畅想武王墩考古遗址公园建成之时的淮南,将是景区相望、酒店比邻、人气爆棚的繁华景象。